这究竟是情怀的续写,还是对经典的“消费”?——《亮剑》原班人马再出山,我的心里五味杂陈
当那个消息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炸开时,笔者心里真是五味杂陈。什么消息?《亮剑》原班人马,又聚首拍短剧了!叫什么《山河回响》。彼时,网络上早已沸反盈天,有人高呼“爷青回”,更多人却在嘀咕:“这到底是情怀的续写,还是对经典的又一次‘消费’?”
说起《亮剑》,那可是真正刻在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记忆。李云龙那句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,至今想起来都热血沸腾。我还记得,当年守在电视机前看平安县城攻坚战,手心都捏出了汗;看野狼峪白刃战,恨不得自己也冲上去跟鬼子拼了。那剧里的李云龙,满嘴脏话,可他重情重义,面对强敌,骨子里透着一股子“谁也别想欺负我”的猛劲儿;赵刚呢,文质彬彬,却是个真汉子,为了信仰能豁出命去;连楚云飞,一个国军将领,也有他军人的骄傲和那份让人敬重的侠骨柔情。这些人物,哪是一个个屏幕上的符号,分明是活生生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,有血有肉,有情有义!还有,那服化道,就一个字:真!八路军战士衣服上的补丁,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土尘,都透着一股子真实劲儿,仿佛我们身临其境,都能闻到那股子战火硝烟味。
所以,当听到“原班人马”又聚了,情怀这东西,确实会让人心头一颤。毕竟,那些面孔,那些声音,都曾陪我们度过无数个热血沸腾的夜晚。可这股子期待,很快又被另一种声音淹没了,那就是:要超越《亮剑》,甚至仅仅是“达到”《亮剑》的水平,那简直是痴人说梦!
这回的《山河回响》,玩了个“跨时空守护”的新花样。搞了个什么跨时空电台对话,让1939年的延安情报员跟2025年的西安大学生“联手”护山河。听着是挺新鲜,挺有创意,想把历史和现代串起来,让“守护精神”薪火相传。这倒是比那些单纯炒冷饭的,多了一点想法。至少,没直接套个《亮剑》的壳子,去讲另一个李云龙的故事。
但话说回来,即便何政军、江水、杨清文这些老面孔都回来了,可笔者的心里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何政军演的政委,还是那么沉稳睿智;江水演的骑兵连连长,依然勇猛无畏。这些老戏骨的演技,那是毋庸置疑的,他们的人气和口碑,也确实给这部短剧奠定了基础。可关键问题是,那个“灵魂人物”李幼斌,他没来!李幼斌把李云龙演活了,他就是李云龙,李云龙就是他。他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,那是《亮剑》成功的基石之一。在我看来,他没来,或许不是档期问题,而是对剧本、对制作,他有他自己的坚持和考量。毕竟,他靠着对角色的极致追求,才塑造了那个难以复制的李云龙,谁又愿意轻易砸了自己的招牌呢?这,恐怕才是李幼斌没来的深层原因。
当然,除了演员,更大的挑战,其实是短剧本身这个“先天缺陷”。一集就几分钟,这短短的时间,想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讲清楚,都够呛,更别说去细细打磨人物的成长弧光,去展现战争的深度和厚度了。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东西。而且,从目前曝光的片段来看,一些问题已经暴露无遗。女演员那崭新得能反光的衣服,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格格不入,说白了,就是一股子“悬浮感”扑面而来。当年的《亮剑》靠的是土枪破袄,是泥土烟尘营造出的真实感,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战场残酷。可这部短剧呢?精致的布景,却消解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。滤镜效果也让人摇头,带着一股子“抗日神剧”的味道,缺乏那个年代应有的沧桑和质朴。这可真是让人看着心头一紧。
我们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《山河回响》的努力。它有“跨时空对话”的创意,有老戏骨的演技加持,这都是它的亮点。相比那些赤裸裸地贩卖情怀、粗制滥造的“狗尾续貂”之作,它至少还想做出点新意。
可话说回来,这也不是《亮剑》原班人马第一次“出山”了。2020年他们就拍过明朝抗倭的《炮手燃魂》,今年李幼斌还亲自带队,和张光北、何政军等老战友合作了抗战剧《老字号传奇》。这些尝试,既是他们对不同题材的探索,也是在消费着观众对“亮剑”IP的这份情怀。观众对于《山河回响》的复杂期待,说到底,就是一份情怀与现实的矛盾交织。我们渴望看到经典的延续,却又担心它最终会成为又一次的失望。
《亮剑》原班人马再拍短剧,在我看来,这既是情怀的一次召唤,也是在流量时代,对“IP价值”的一次大胆试探。挑战是巨大的,机遇也并非没有。但最终能否在观众心中留下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印记,能否真正续写“亮剑精神”的传奇,而不仅仅是消费过去的光辉,这恐怕还得看制作团队能不能真正沉下心来,少一些套路,多一些真诚,多一些对历史和艺术的敬畏,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。否则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情怀这东西,一旦被过度消费,最终只会变得一文不值。希望他们这次能真正“亮剑”,而不是“亮”出短板。